英国的《Nature》在2020年十大影响力人物中国注重描写了李兰娟的抗疫事迹,这原本应是对李兰娟抗疫事迹的认可,但整篇文章读下去却变了味:李兰娟是封城总设计师。
据论文通讯作者、沼气所厌氧微生物科技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承磊介绍,该项研究从启动到发表文章,历时10年。此项研究不仅阐明了厌氧微生物新资源的生理生态学功能,还拓展了对全球碳素生物地球循环的认知,为地下甲基化合物的生物来源提供了新的线索,也为未来开发“地 ...
谢邀。 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眼,我的反应是:张祥前是谁?此前从未听闻过有这一号人物。 其他答主都已经解释清楚了,图片里显示的邮件仅仅是张祥前投稿至 Springer Nature(注意,这不是国际顶刊 Nature, Science 里的那个 ...
2025年1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学林尤舜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林鸿宣研究团队合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 (Nature)上发表题为 “Fine-tuning gibberellin improves rice ...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2025年,全球医药领域将迎来一系列重要趋势和突破性进展。在肿瘤学、肥胖症药物以及人工智能(AI)应用的推动下,药物创新的格局正在被重新塑造,医疗健康产业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近期,《自然》旗下的Nature ...
盖世汽车讯 随着锂离子电池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电动汽车和电网级储能,市场对锂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从地热盐水等替代水源中提取锂对于满足这一需求起着重要作用。电化学插层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锂提取技术,因为它能够提供高锂选择性并避免使用刺激性的化学再生剂。 据外媒报道,乔治华盛顿大学(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发出一种创新方法,可直接从地热盐水 ...
神经细胞的这种协调相互作用似乎与高效节能的信息传输相矛盾,这是因为单个细胞传输相同的信号。Gollisch及其研究团队能够证实,这些细胞的联合活动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当高对比度图像进入视野或观察到某些方向的运动时,某些细胞群同时变得活跃。
墨尔本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微生物如何吸收大量一氧化碳(CO),从而帮助降低这种有毒气体含量的关键知识。每年,全球有超过20亿吨的一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微生物通过消耗约 2.5 ...
当地时间 1 月 30 日,全球第三例猪肾移植患者来到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等待医生的检查—— 她此前在手术不到两周后就顺利出院,目前也成为接受基因编辑猪器官移植后存活时间最长的患者。
疼痛是一种严重的常见健康问题。仅在美国,每年就有超过8000万人需使用药物治疗中度或重度疼痛,其中接近4000万人使用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虽然在止痛方面有良好的效果,但是伴随着恶心、便秘、呼吸抑制等副作用,并且有上瘾的风险。因此,非阿片类药物是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