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秦简《归藏》,记录下“嫦娥奔月”的故事;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其长诗《天问》中首次提到月兔,“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古老的神话美丽动人,这是书不绝载、口口相传的故事。 千百年来,从《诗经》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李白的“欲上青天揽明月”,再到苏轼的“千里共婵娟”……经典文化名篇灿若星河,这是人们脱口而出的诗章。
从“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北斗”闪耀,到“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再到“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上天、钻地、入海,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这正是中华民族对星辰大海的最长情告白,也是中华文明赋予我们创新这一民族品质的最直观呈现。
早在夏朝,古人就根据月相周期变化,制定了指导农业生产的阴历。明代万户自制火箭飞天,成为人类第一个有记录的“奔月计划”……煌煌文脉烛照古今,这是融入基因血脉的共同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进一步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